他,就是卡片分类
- 它不是一项评估技术,它无法告诉你,你的网站怎么了。但它能告诉你,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 它不是建立网站信息架构的万能药。但它能为架构提供构建参考,为我们设计导航、菜单以及分类提供帮助。
- 它是一种基本而又容易操作的测试技术,是以用户为中心设计过程中的一种方案完善方式。
本期【用研说】和你一起,初步认识一下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方法——卡片分类。
先上个例子
这是一位设计师的真实经历。
几年前,我应邀对金融交易的报表页面进行重新设计。当初设计报表页时,所有内容都能在一屏上展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增加了功能和项目,当我看到它时,整个页面已经要5-6屏才能展示完了。
报表页上应有尽有,但它真的很难用。重新设计的挑战在于:要在不牺牲任何新功能的情况下,使它再次变得有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建议进行一个封闭式卡片分类活动。我们将所有数据字段的标签整理出来,一一放置到卡片上。
然后,我们创建了4个类别:
- “我一直使用它”
- “我有时使用它”
- “我从来没有使用它”
- “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将这些卡片放置到其中一个类别之中。(如上图所示)
其中:“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是增加的一个类别,“以防万一”。
然而让我们很惊讶的是,在两组日常参与对报告页进行支持的工程师分类结束之后,相当多的卡片被防止到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这一类别。这些工作人员每天面对报告页面,应该是最了解的,却依然不理解其中某些条目!
我们通过卡片分类来了解到哪些项目是使用最多的之后,就可以按照网页元素的优先级进行页面重构,最重要的放置在最上面,鲜为人知的部分则放置在底部。
有没有一种【一语点醒梦中人】醍醐灌顶的感觉?
有没有想再多了解一下这种神奇方法?
不着急,从卡片分类的源头说起。
理论基础
卡片分类法来源于George Kelly的人格构念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该理论的信念是基于以下来建构的:不同人对世界的划分是不同的,有足够多的共性来让我们了解彼此,也有足够多的区别来让我们变得个性。
该理论认为,个人在其生活中经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称为个人构念(personal construct),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人构念自然也因人而异,因此个人构念就代表他的人格特征。
以父母体罚孩子为例,对父母而言,体罚可矫正偏差行为,有益孩子成长;对孩子而言,父母的体罚只好无奈地接受;对社会工作者而言,父母体罚孩子是对儿童虐待;对传教士而言,父母体罚孩子是神对罪恶世界审判的延伸。这现象说明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人构念。
了解完方法的起源,那么在互联网行业的应用如何呢?
应用范围
在互联网行业,卡片分类的应用范围集中在网站导航的设计与改版、电商网站物品分类、软件菜单的设计等三大类。
以上三大类范围的共同特点:具有信息的核心入口,信息量大,信息种类繁多。其目的在于改善信息的分类或组织,让用户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降低用户学习成本,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本期内容,最后以卡片分类法的“优点、缺点和风险点”做结吧。
优缺点和风险点
优点:
- 简单
- 卡片分类很容易上手:组织者不需要操作复杂仪器,参与测试的人只需要理解卡片上的信息,摆放卡片和命名即可。
- 省钱
- 材料只需要便签纸、笔、小卡片即可。
- 省时
- 研究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测试,然后获得大量的反馈数据;
- 用户在理解卡片信息点情况下可快速完成分类(具体时间取决于卡片数量,一般而言,30张卡片15分钟内完成),只用关注卡片内容本身,不受美观度等其他因素干扰
- 帮助研究者发现用户的心智模型
- 每张卡片所提供的建议都是来自真正的用户回馈,而不是一个设计师的直觉或强烈的个人意见,这对信息架构师或利益相关者来说,能够更容易理解使用。
缺点:
- 只能捕捉“表面现象”——测试用户可能并不会考虑内容是什么或如何使用它,只是通过表面特征进行排列,比如根据文件类型排列。
- 分析会耗费时间——卡片分类虽然能够帮助研究者快速的分类,但是数据的分析却是非常困难和耗时间的,特别是如果测试用户最后反馈的结果并不一致。
风险:
- 取样的代表性——样本抽取的方法是否合理、样本是否全面有代表性,都会影响结果。
- 忽略用户目标——卡片分类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以内容为中心的技术。如果在使用时没有考虑用户的目标,它可能会导致整个信息架构并不适合用户真正使用下的状况。信息需求分析和行为目标分析是必要的,这样可以确保排列的内容可以满足用户需求和由此产生的信息架构能够完成用户的目标。
- 结果差异——可能最后参加测试者提供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但也有可能会相差很大。
是不是摩拳擦掌,想要上手去做了呢?且听下回分解。
下期预告:卡片分类的实践方法
考虑到你们要等很久,这里有个很好玩的卡片分类方法视频,作为等待的回报。
原文地址:CDX创意设计中心 (公众号:diditaxiued)
作者:用研说